从一个副行长的自杀说起
安徽省阜阳市颍淮农村商业银行泉河支行副行长坠楼,经官方认定此案系当事人自己跳楼身亡。这也许是一个很普通的新闻,甚至连位置都不显眼,更不会惊起任何波澜,但我却久久难以平静,一个人拿来这么大的勇气自由落体,虽然这样的事件不是孤立的,从前有,以后还会有。
大凡选择自杀的人,一般都是痛苦到极点的,无论是精神病性问题还是生活压力所致,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的最直接决定。分析自杀的文章观点数不胜数,无非都是带有一些批判或者劝慰性质的,如果抛开严重抑郁等心理原因,单就生活角度来思考,也许有更多的东西值得反思。
生死是一个严肃的话题,理论说教犹如隔靴挠痒。对一个人而言,生命如果是第一位,那么生活就绝对是第二位的。先有存在,其次才是有意识的去生存,也就是生活。生活是什么,生下来,活下去,活着不过就是主动或者被动的延续自己的存在。为了这个延续性,我们基本上是以趋利避害的原则进行着我们的每一分每一秒。比如每天坐地铁坐公交出门,总会选择方便的路线,比如我们打开电视观看《快乐大本营》等等,用娱乐传染的方式来获得快乐,甚至买菜做饭都是自主选择,选择符合自己快乐的最大化为原则。但是人的快乐最大源泉莫过于自由。如果把生活中能自己做主选择的范围定为小自由,那么追求更大的自由就不会拥有随心所欲的权利空间。很简单,我们的世界不只是我们一个人,我们依附于社会存在,必然受限于社会活动。
没有一个存在是绝对自由的,就算是宇宙运行也是规律性的,星球也各有自己的轨道。世界上的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角色,从生命孕育时刻开始,到死亡化成灰烬,我们人自身的存在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,小时候与爸妈生活,然后逐渐接触老师同学朋友,然后接触同事领导,再然后接触爱人孩子等等,最后还得与死神打交道,无时无刻不是在互动。也许你会说街上的流浪者一直是一个人,其实,他们还能流浪,也是吸收了能量的,维持他们生存的物质也是别人制造出来的,只是流浪者与社会的互动更为隐性而已。人的问题,往往都是互动过程中出现的冲突。这种冲突绝不是形而上学的,而是一种绝对的生活动力。
如果一个人活了几十年,那就意味着他与社会互动了几十年。互相作用,就必然会有冲突,因为力量不是完全对称的。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在于会面对冲突,并且运用智慧去有效适应冲突来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。如果适应不了,那就是压抑痛苦与焦虑。实在受不了的人会选择自杀。这就是一个人每天有所欢笑有所抱怨的根源所在。适应了冲突人自然感到自己有力量,很轻松自在。艰难适应就会感到压力山大,会感到茫然。无法适应就只有逃避。当然就个人而言,家家有本经,人人有本账。这个账是清楚的,可以表达的。比如很多人都会说压力大,很烦躁,不知烦什么。如果细究原委,其实都是可以言表的具体的是冲突所致。比如收入与支出冲突,比如工作业绩与自身能力的冲突,比如因不能自己选择与渴望自己做主的冲突,违反了法律规则与法律追究的冲突等等。
站在一个笼统的层面看问题,都可以用冲突来解释问题的矛盾性。可以适用于所有互动关系中产生的问题。追溯到了原因,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有正性的认识与和方法来适应。这里我不会说正确与错误,因为没有绝对的标准,更何况因人而异,决不能以偏概全。实事求是就是尊重存在,从实际出发。正性很多时候也是趋利避害的,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构筑积极有效的执行体系。人出问题往往是在艰难适应到无法适应这个过度环节中。在这个环节里面社会的外在力量是越来越大的,比如周围人越来越富有就把你衬托得相对越贫穷;比如周围同事业绩越来越好,显得你就越差;领导越来越指责,你就感到越来越委屈;违反法律越来越严重,心里的恐惧就与日俱增等等。如果是构筑自己的正性执行体系该是什么样子的呢,其实很重要的是先要看到力量对比是悬殊的,那就在自己力量范围内尽力而为,超出了自身力量的事情往往触犯了规则,显然就会被社会力量所反弹。我们把这种力量叫德,厚德才能载物。你不具备更多的力量,更多的德行,就不要去尝试逾矩,承受不了,自然承载不了,结果就是翻。如果这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办法,那么接下来就是怎样积极积蓄力量,提高德行。增强力量,还得遵循实事求是原则,扬长补短。发挥优势,弥补劣势,有效途径是要会学习。学习绝不是简单的读书,而是吸收智慧的力量。在精神层面提高认识,也即是拓宽思想。在生活层面增加生活技能。比如学本领技术等等。无论是否带有功利性,至少你是在积蓄力量。客观而言,无论怎么积蓄,人的力量总是很有限很微小的,就如同生命可以轻易失去一样。但是力量也许越多,体验机会就会越多,体验互动。体验虚荣,体验攀比,体验胜利失败,体验冷暖人生,这就是活下去。
自杀不是悲剧,也绝不是喜剧。但至少是体验的终结,是互动的静止。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等待死亡,何必那么急,多体验一下又何妨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