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庆心理医生:浅谈校园欺凌
浅谈校园欺凌
最近邯郸三个少年欺凌同学致死一案震惊全社会,引起网友群情激愤的讨论。不管是学生,还是家长,或者是老年人,只要家里有孩子,都不得不面对以校园生活为主的十几年学习生涯。而中小学阶段恰是校园霸凌现象集中的年龄层。曾经有个课题组专门针对部分学校进行统计研究,校园欺凌发生率为32.4%。其中分为四大类型的伤害,关系欺凌发生率为10.5%、语言欺凌发生率为17.4%、身体欺凌发生率为12.7%、网络欺凌发生率6.8%。所以目前来看,语言暴力占据大多数。因为平时工作性质,接触到的青少年问题一部分也是由于校园人际关系紧张所致。可能四个种类的学生案例都接触过,不由得感慨这一次邯郸欺凌事件的升级,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也许才开始。
同龄人之间的交往,不同于孩子在家里跟父母的交际。许多父母平时感受到的,根本就不是真实的一面。因为在家里,家长掌握着绝对权力,多少零花钱,吃什么东西,穿什么衣服,读哪个学校,培训什么课程,基本上全是仰仗于家长,这个时候大多数孩子都会有讨好表现,即使惹怒了父母也会很快道歉。所以很多父母都感觉孩子小时候挺乖挺懂事,懂得心疼父母。但是一旦在学校,在外面,在家长不在的情况下,孩子在抹去讨好模式之后,就开始进入了自然模式。要学习的人自觉就会去做,这类孩子一般两个状态,一是先天对某些知识的强烈兴趣,二是早熟心智形成的强迫自律。不喜欢学习的,往往被督促着会认真一下,因为是源于对父母或者老师在的时候的服从,所以学习注意力往往不能持续。这就造成了青少年学生们,总会在其他地方去消耗剩余精力。所以家长要真正了解孩子,不是看他在你身边的言行表现,而是在跟你保持距离以后的状态。你在的时候的乖不一定是真乖,你不在时候的不懂事是真的不懂事。这就是邯郸事件中,受害者的同桌,也就是施暴者之一的张姓同学,是在他家周围人看来平时很懂事的一个原因之一,根本都想不到他会做这样的事情。
因为许多孩子不具备主动学习能力,因此他们的注意力开始往往会分散在游戏,动漫以及玩具一类,少部分在一些兴趣特长上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手机网络与人际关系成了他们关注的重心。因为网络可以转移学习不顺的挫败感,而社交可以满足青春期的归属感。现在青少年各种信息接受面较广,就容易表现出好像懂很多道理的虚假成熟状态。所以很多家长疑惑好像孩子什么都懂,但又什么都做不好的矛盾。大多数孩子不笨,在小学鼓励教学前提下基本都能考得相对满意。进入中学开始真刀真枪拼学习能力与自我管理时候,许多孩子会慢慢掉队,开始形成落差导致意志力减弱。这时候是校园欺凌的集中爆发阶段,因为这个时候有叛逆情绪的助攻,导致父母的管控力减弱。缺乏敬畏教育的青少年这时候就容易从无拘无束变得无法无天。所以这个阶段人际关系问题就变得特别重要,这里涉及两个核心问题,一是跟谁持续交往,二是学会处理矛盾。跟谁能持续交往是选择与坚持的问题,这个在于自己的分辨判断能力,能处理矛盾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很多同学在学校被孤立,或者被欺负,大多源自于这两个症结。跟谁交往是在于认同感,就是你倾向于和谁走近,向哪些人靠拢,这个取决于个人认知水平与预判能力。要提高这些认知,需要周围人做好自己,形成良性的模仿教育氛围。面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在于临场发挥的随机应变,这个可能需要孩子自己的学习吸收才能获得,包括比如看影视剧看书,自己的思考,现实的操作试验等等。在心理学上这属于认知行为治疗范畴,一部分先知先觉的孩子和家长就喜欢看心理学的书,然后找专业咨询师梳理沟通,也不失为一种成长的方法。但最终还是原生家庭的运行模式最重要,毕竟这是孩子认知行为的起点。
面对校园欺凌现象,家长老师一定要及时重视,深挖缘由,实际参与方式帮助孩子面对问题。不要觉得孩子还小就是闹矛盾情绪而已,不要让事情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才反应过来。作为咨询师,还是希望大家要用心认真面对成长问题,而不是逃避推卸责任。有的时候,你表面看得见的不一定是大问题,而忽略了的却往往都不是小问题。
张彭
2024.3.18
张彭,优秀个案咨询师,心理作家 ,心理督导师 ,重庆工程学院心理顾问,口碑品牌重庆寸草心创始人,2011年入职专业心理咨询机构,开始进行临床案例学习,2014年独立做个案,2016年创办重庆寸草心心理咨询机构,2020年开始培养督导了许多包括从事医院心理医生,校园心理教师,公安干警等从事相关心理健康工作的徒弟学员。积极践行全民心理健康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。
具有十多年的丰富临床咨询经验,擅长认知行为治疗,咨询范围涵盖儿童青少年心理,亲子教育亲子关系,情感婚姻,抑郁焦虑强迫,人际关系障碍,职场压力,个人成长等问题。以咨询效果获得良好口碑,是为数不多的以专注个案咨询的咨询师。